史秋生:守護者的足跡
□ 文/圖 本報記者 木二東
2024年3月2日,清晨六點,交城縣天寧鎮(zhèn)坡底村還籠罩在一片薄霧中。64歲的史秋生早早爬到山頂?shù)恼嫖鋸R,伸出布滿老繭的手,輕輕撫摸門前的兩棵柏樹,回頭笑道:“你看,這里還有著當年游擊隊傳遞情報的印記了。”
在交城縣天寧鎮(zhèn)坡底村,64歲的史秋生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。他就像一團溫暖的火焰,用自己的行動,為家鄉(xiāng)的文化傳承、文物保護和公益事業(yè)默默燃燒著。記者走進坡底村,探尋史秋生的故事,發(fā)現(xiàn)他身上閃耀著的,正是新時代雷鋒精神的光芒。
“我要替文物說話”
剛踏入坡底村,就能感受到這里濃厚的歷史氛圍。史秋生大哥熱情地迎上來,他身形矯健,臉上洋溢著質(zhì)樸的笑容,眼中透露著對家鄉(xiāng)的熱愛。“咱坡底村可有說不完的故事,這些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貝,得讓更多人知道!”史秋生操著一口濃重的鄉(xiāng)音,話語中滿是自豪。
他帶著記者來到村里的古遺址,一邊走一邊介紹:“這‘坡底古遺址’‘古林庵’‘靜濫堤’和‘真武廟’,都是咱村的歷史文化遺產(chǎn)。就說這真武廟,修建在齊爻山上,早上爬到山頂,能‘一眼望六縣’,文水、交城、清徐、太谷、祁縣、榆次都盡收眼底,可壯觀了!” 站在真武廟前,史秋生望著遠方,仿佛看到了曾經(jīng)的輝煌。
史秋生告訴記者,真武廟不僅是一座古建筑,更是有著革命歷史的紅色遺址?!捌碌状宓募t色歷史故事、文物,我要替他們說話?!彼f。
在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,坡底村的榮家峁子母碉堡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。
榮家峁子母碉堡占地2906平方米,于1946年建于榮家峁山頂。碉堡以主碉為中心,三個子碉呈梅花狀分布在主碉的東南、西南、西北,有石砌交通壕相連接。史秋生帶著記者艱難地爬上山頂,去參觀這座歷經(jīng)滄桑的碉堡。一路上,他不停地講述著當年的故事。
“這碉堡居高臨下,易守難攻,站在這兒,交城卦山和磁窯溝一覽無余,是守護縣城的主要工事之一,堪稱交通要塞。”史秋生指著碉堡的各個方向,詳細地描述著。如今,碉堡炮樓保護完好,是周邊附近百里保護完好的碉堡、炮樓群,1999年8月,交城縣人民政府將其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多年來,史秋生一直奔走在維護這些文物的道路上。他經(jīng)常組織志愿者,對碉堡進行清理和修繕,防止其遭到破壞?!斑@些文物是歷史的見證,我們有責任保護好它們?!笔非锷f。
新時代的“雷鋒方程式”
這天,史秋生和其他志愿者們一起去看望了交城11位抗戰(zhàn)老兵。覃學文老人今年93歲,交城縣天寧鎮(zhèn)坡底村人,17歲參加抗美援朝。當史秋生走進覃學文老人的家時,老人激動地拉住他的手:“感謝秋生來看,他是個很熱心的人!”
史秋生輕輕地坐在老人身邊,握住老人的手,關切地問:“覃大爺,最近身體咋樣?天氣還冷,您可得多注意保暖?!彼屑毜卦儐柪先说纳钋闆r,傾聽老人講述當年的戰(zhàn)斗經(jīng)歷。
“每次聽老人們講過去的故事,我都深受感動。他們?yōu)閲液腿嗣褡龀隽司薮蟮臓奚?,我們不能忘記他們。”史秋生說,他經(jīng)常組織志愿者為老兵們送去生活物資,陪他們聊天,給他們帶去溫暖。
在與史秋生相談的過程中,記者深刻感受到他對家鄉(xiāng)的熱愛和對公益事業(yè)的執(zhí)著。他沒有豪言壯語,卻用實實在在的行動,詮釋著雷鋒精神的內(nèi)涵。
“是坡底人就應該宣傳坡底村的文化,讓更多的人了解坡底村,熟悉坡底村,這是我的使命和責任。”史秋生經(jīng)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。他不僅自己積極參與公益活動,還帶動身邊的人一起加入。在他的影響下,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關注家鄉(xiāng)的文化保護和公益事業(yè),形成了一股溫暖的力量。
每年的三月三,村里都會舉辦盛大的民俗活動。“這不僅是一個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更是我們傳承和弘揚家鄉(xiāng)文化的好機會?!?/p>
為了辦好民俗活動,史秋生和其他志愿者們提前幾個月就開始準備。他們組織村民布置場地,聯(lián)系各方資源?!按蠹叶己芊e極,都想為家鄉(xiāng)出一份力?!笔非锷χf。
真武廟外,春風吹拂柏樹沙沙作響, 史秋生形象高大了許多。他只是一個平凡的村民,無論是烈日炎炎的夏日,還是寒風刺骨的冬天,卻總是忙碌在公益的道路上,就像一顆螺絲釘,緊緊地扎根在這片土地上,用自己的力量,為家鄉(xiāng)的發(fā)展貢獻著光和熱。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,雷鋒精神從未遠去,它就在我們身邊,在每一個為他人、為社會奉獻的瞬間。